趣丸科技龙玲:AI垂类产品应建立行业Know-how,持续提升用户体验

2025-04-18

4 月18日,36 氪 2025 AI Partner 大会于上海模速空间盛大开幕。此次大会紧扣“Super App 来了”主题,规划“Super App 来了”“谁是下一个超级应用”两大核心篇章,全力探寻 AI 时代的全新变量,探索 AI 领域下一个超级应用的无限可能性。

2025年初,DeepSeek和Manus的爆火,拉开了AI市场的序幕。在模型能力代际提升时,毫无疑问,今年AI应用会再次迎来爆发,而AI原生应用的概念、落地路径,也会经历一场刷新。

在AI Partner大会现场,趣丸科技联合创始人龙玲与微软等企业嘉宾共同围绕《2025年,AI应用的超越之年》展开讨论,深度剖析在AI超级应用爆发的“土壤”中,企业创新突破的机遇与挑战。

龙玲强调:AI应用的本质是服务于用户,深耕垂类场景的产品除了保持模型技术的领先性外,应深入客户的经营链路,建立起行业Know-how并形成私有数据的飞轮,在持续提升用户体验中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。

以下为圆桌对话实录(部分删减):

主持人:大家好,欢迎来到今天的AI Partner大会,我是36氪主持人邓咏仪,非常高兴今天邀请到不同角色和不同行业的嘉宾来到这一场圆桌。

2025年,中国AI市场最惊喜的,一定有年初两个开门红,一个是DeepSeek,一个是Mamus,具身智能也有一些突破。

这些创新,都指向了AI应用会在今年有非常深刻的变化。无论是DeepSeek在模型上有突破,还是Manus这种爆款的现象级应用,其实都离大家的生活更近了,应用落地上也更深了,进展都是突破性的。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想和各位嘉宾讨论“AI应用的超越之年”。

第一个问题,希望大家分享一个跟自己有关的AI时刻,可以说说过去一年,AI应用有什么比较值得提及的创新?或者被AI惊艳到的瞬间。

龙玲:大家好,谢谢36氪的邀请,我是趣丸科技龙玲。我们公司是2014年成立的,深耕在移动互联网兴趣社交垂类赛道,运营一款产品叫TT语音。

伴随AI时代浪潮,我们也围绕AI语音做了一些技术突破和产品探索。前段时间,我们首款搭载自研模型“MaskGCT”的AI语音创作平台“趣丸千音”,也正式对外邀测。这个产品的定位是专注提供一站式智能语音解决方案,集成文本转语音、视频翻译、多语种合成等功能,致力于实现全球内容全球化。

近一年来AI发展速度太快了,让我触动比较深的,不是某项技术参数的突破,而是我感受到AI真的重构了一些传统行业的生产链。比如具体到短剧出海场景,某头部平台在使用了我们产品后,译制剧的生产周期从30天缩短至3天,效率提升了10倍,成本下降了90%,致使我们也成为行业内首个可以实现工业化量产的产品。这种用户给到的反馈,是我感到比较惊讶的。

 

主持人:今天主题是“AI应用的超越之年”,模型有代际更新的时候,我们也要以全新的目光看AI原生应用。所以第一个问题,是希望请各位嘉宾分享一下对这个概念的理解。原来我们讲的是“AI+应用”会比较多,但是到了大模型之后,其实大家会讲“AI原生应用”这个概念,各位嘉宾因为来自不同的行业,肯定有不一样的理解,想请大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聊聊。

龙玲:因为我们做应用,也做模型。我个人理解,“AI+应用”是在旧地图上画新路,“AI原生应用”是在AI地图上重建世界。但总而言之,这都是暂时的一种分类标签,就像我们现在很少再说“互联网原生”一样。

随着 AI 成为市场上几乎每一种产品和服务的核心组成部分,这些分类标签可能会逐渐消失,所以我觉得不用太纠结差异,包括我们内部,也没有特别进行区别。

AI应用本质意义都是服务于用户,我们更应该关注应用背后的用户需求。因为比起是不是AI原生应用,他们首先关注的是这个产品好不好用,其次才是效果好不好、性价比高不高。

比如,在短剧出海这个场景里,站在技术的角度,目标是不断提升翻译的准确率、音色的多样性、配音的高情感等等。但实际上如果你从用户需求出发,这些都不是第一需求。

他们的第一需求是无痕的字幕擦除跟批量处理的能力。因为短剧内容在翻译配音前要先对原内容做清洗处理,而一部短剧平均有100-120集,所以还要能支持批量上传、存储、编辑等工作流的能力。

因此,围绕短剧出海这个特定场景,我们除了提供模型原子能力,还配合用户需求提供了一站式工作流的解决方案,从而让用户感受到你的应用可以提升效率的同时还非常好用。

所以做AI应用的公司,还是要尽量避免为了打造所谓的颠覆性“AI原生应用”,陷入“过度创新陷阱”,忽视了最根本的用户需求。

 

主持人:刚好这也可以联系到下一个想要讨论的问题,从去年开始,AI原生应用是产业比较热烈讨论的问题,今年像DeepSeek、Manus爆款应用出现之后,对大家做应用这个事情会有比较深刻的影响。

也想请各位嘉宾接下来讨论一下,新的一年里面,大家认为怎么做AI原生应用,发展的重点应该会放在什么地方?

龙玲:我觉得主要围绕两个点:

第一点,技术能力。我对于我们技术团队的要求有两个维度:第一个维度要保持技术的领先性,确保在同领域里的第一梯队,保证效果不会太差;

第二个维度,是要有突破的能力。比如说,虽然AI语音现在可以生成拟人化带情感的效果,但在实时交互、长对话中情感连贯性仍存在问题,因为这里面涉及的语音技术路径是不一样的,所以还是要不断突破,才能满足接下来更多的应用场景。

第二点,商业化能力,这是AI应用发展中绕不开的。我觉得AI应用短期看技术水平,长期是要看商业化能力的。如何让产品更深入客户的经营链路,不断在解决真实的商业问题中强化自己价值,让自己活得更久我觉得更重要。

 

主持人:下一个问题,刚刚几位嘉宾都有提到一点,今年虽然我们能够看到DeepSeek模型代际能力的提升,但落地的时候,还是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的。

AI应用今年落地的挑战还有哪些?大家可以从自己的业务场景出发聊聊具体场景。

龙玲:因为我们服务比较多的是影视漫的客户,这里我拿影视剧中的穿越剧来举例。单“穿越”这两个字,如果用DeepSeek这类的通用产品翻译出来的大概率是“时空旅行者”,但在越南语这种小语种的场景里,实际上他们自己有对穿越剧做专有词库,“穿越”在他们那里的专有词是叫“悬空”。这些专有词就是所谓特定场景的专有知识库的一种,可以很大程度解决跨文化翻译的问题。

所以对应回来,我认为在做垂类应用的时候,如何让客户能够提供给你这样的一个专有词库,让你在特定场景建立起Know-how,并形成私有数据的飞轮,是蛮有挑战的一件事情。因为你的专属数据越多,用户体验就会越好,不可替代性也会越强。

主持人:所以这个词库场景,最后你们怎么解决的?

龙玲:有两个维度,第一是你的客户它毕竟是这个行业里的专家,能够提供给你他们积累的经验或者沉淀的一些数据。

第二是你自己能不能获取到专业的数据,像DeepSeek获取的是互联网上海量的数据,但互联网数据可能很快不够用了,我个人觉得专业类数据还有很多待挖掘的。这个点,我们的能力是可以很好地解决文化出海这个事情,毕竟翻译最大的问题是文化的翻译。

主持人:总结下来只有真正走到客户业务场景,跟他们生产流程更加结合起来,这才能建立起自己业务的壁垒,避免在大模型更新的时候,吞噬掉整个公司的产品跟业务。

最后谢谢龙总带来精彩的分享,也希望今年AI应用市场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,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。

加入我们
趣丸招聘
联系我们
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大道西平云路163号广电平云广场B塔16-20F 020-81450999
关注我们
趣丸科技公众号
©2014-2025 广州趣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:jubao@52tt.com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 粤B2-20210263 粤ICP备15000434号 粤公网安备44010602006240号